查看原文
其他

手机是“堵”是“疏”,微信是“刷”是“屏蔽”?| 新实践新应用

娄屹兰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9-11-23


微信朋友圈等交流平台的推出,成为联结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。朋友圈不仅是交流的平台,更是一个跨越时空的观察习作资源库;各类公众号信息即时发布,即时回应,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;“一对一”“三人群”等多路径的聊天群,提供了习作分享空间,便于提高学生的习作修改水平。笔者尝试借助微信平台的资源,指导学生学写观察习作。


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,学校对36名学生做了关于写作状况的调查,结果表明:三年级学生认为,校内活动比校外活动易写,动态事物比静态事物易写,动手作文比观察作文易写,想象作文比真实作文易写。三年级单元主题作文共16篇,其中描写静态景物的习作有3篇:上册有2篇,分别是《写秋天的一幅画》《观察日记》;下册有1篇,是《写家乡的景物》。基于以上情况,我们聚焦“观察习作”,旨在引导每个三年级学生初步学习观察、乐于写作。

借助微信朋友圈,发现生活,挖掘习作素材

三年级学生每天来往于学校和家庭,校外生活并无过多体验,这使学生觉得校外生活的习作没有素材可写。因此,引导学生“发现、寻找写什么”是观察习作指导的关键所在。微信朋友圈记录周围人群每天的生活点滴,分享个人的兴趣,为我们选择素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。朋友圈不仅拥有大量的习作素材,还提供观察习作的各种新模式,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。


(一)访谈“线下”生活圈,感悟观察方法


生活是个大讲堂,只要留心,你会发现处处有学问,人人有本领。如果拥有一双慧眼,必然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。正如作家尚爱兰所说:发现题材,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。写作之前,学生通过与人交流,向周围的人学习,就不愁没内容写,并且写出来的内容也不会枯燥乏味。


例如,讲授人教社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“家乡的景物”前,教师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,完成一项简单的调查。调查对象包括父母、祖父母、邻居、玩伴、同桌等。调查的形式主要是面对面的访谈。访谈的内容是:春季,家乡的什么景物最吸引你,为什么?通过调查,学生对于家乡的景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:对于许多以前不曾留意的景致,也发现了其中的魅力;对于观察的方法也有了深一层了解,现在不仅用眼观察,还能运用“闻”“听”“摸”“尝”等各种观察方式。


(二)浏览“线上”朋友圈,丰富观察内容



生活是习作的源泉,生活的半径越大,写作的材料就越丰富,写作的内容就越鲜活。微信平台将我们从现实世界拓展至虚拟世界,拓展了学生的生活半径。微信朋友圈跨越了时空的限制,扩大了学生的生活世界,提供了大量鲜活的阅读材料。大量的微阅读,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;不同作品的微阅读,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,习得语言表达的方式;多形式的微阅读,让学生体验写作带来的快乐。微信阅读,语言浅显,内容鲜活,符合儿童的认知需求,为下一步写好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。


学生通过“线下”面对面的交流,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;“线上”阅读大量微见闻,拓展观察的视野。这避免了学生闭门造车式的苦思冥想,为聚焦主题、明确立意做好了铺垫工作。

借助微信公众号,表现生活,领悟习作之法


根据每个学生收集的资料,在习作教学过程中,我们主要解决两个大问题:其一,确定写什么,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;其二,思考怎么写,根据三年级的写作要求,把文章写清楚、写明白。


(一)平台互动,聚焦主题


写作是对生活的提炼和思考。对写作而言,重要的不是你看到了什么,而是什么能打动你。例如,教学“写家乡的景物”时,教师将部分家乡景物的图片贴在教室周围,播放以春天为主题的音乐,同时,教师打开自己的微信朋友圈,引导学生阅读朋友圈的内容,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哪些内容熟悉,思考哪些内容能打动他。在优美的旋律中,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,教室仿佛成了家乡美丽的情境场。学生浸润其中,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熟悉的、能打动自己的写作材料。有的写油菜花,有的写桃花,有的写迎春花⋯⋯


根据学生的选材,教师在微信朋友圈中选择一篇描写家乡景色的短文,引导学生说说短文写得怎么样,为什么,进而思考选择哪些材料。学生选材举例如下:“我家后院种了不少油菜花。微风吹过,飘来阵阵香味。有的油菜花已经全部展开,花蕊立在花儿中间,可美了。”经过激烈讨论,学生认为应该写花的颜色、香味、样子,更应该写花与蜜蜂、蝴蝶的故事。微信平台鲜活的文字材料,成为学习的样例,引导学生明确写作主题及写作内容。正如叶圣陶先生常说的,作文的关键在于学会“想心思”,学会思维,一定要想清楚了再写。


(二)个性阅读,学习表达


表达是指把脑子里固有的印记,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展示或向他人流露。“如何准确表达”是三年级学生写作的难点。借助微信公众号,可以借鉴、积累语句,模仿语言表达方法。


总分段式,言之有序。构句成段是三年级语文主要学习的内容之一。一段话除了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,还可以围绕中心词,从几个方面来写。教师可借助公众号图文并茂的优势,将公众号中的文章与习作的内容联系,引导学生观察思考:从几个方面把油菜花的各种形态写清楚,把油菜花的色彩变化写明白。



动作联动,言之有物。静态的景物要写出生命力,不仅要有形态、色彩的变化,更要有风雨中摇曳的动态之美。借助“公众号”中呈现的各种鲜花的视频,教师引导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平板电脑上观看,选择喜欢的视频,并用动作表演出来。学生的表演让各种花儿“动了起来”。它与春风点头微笑,与春雨亲密接触;它与蜜蜂打招呼,与蝴蝶尽情舞蹈。家乡景物的每种姿态、每个动作成为学生习作内容的一部分,内化为学生的习作语言。


运用修辞,言之有情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,可以将事物写得更加生动鲜活。教师借助公众号搜索以往的相关历史信息,引导学生回顾二年级下册《语文园地八》中“认识比喻句”部分,感受比喻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。历史信息中各类名家的作品,可以成为学生模仿的样例,使他们进一步感悟比喻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,深入思考哪些事物适合打比方。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比喻句,把景物写生动。

借助微信聊天群,共享生活,体验习作之乐


“共享”在信息社会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意识。微信为我们制造了一个个安全、绿色的熟人聊天群,一个个作文商榷、修改的交流群。


(一)组成“同学群”,同伴学习


在写作过程中,学生由于沉浸在整个文本中,按照个体的思路流畅地写下来,其中的表达带有个人的语言习惯用法,不一定能让人读明白。聊天群任意组合,是同伴习作交流的平台。三四个学生组成一个聊天群,毫无顾忌地晒出自己的“处女作”;相互鉴赏他人的作品,从中找到自己写作的灵感,修改自己的作品;相互点赞和评论,说说阅读后的建议和思考。借鉴他人的作品,可以使作文的语言更加丰富;接受他人的建议,可以使作文的语句更加通顺。


(二)连线“师生群”,个别指导


不得不说,教师的评价和鼓励是至关重要的。如何能做到既关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,又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呢?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指导孩子写作的做法。叶圣陶先生指导作文总选择不经意的时间、地点。例如,纳凉时,让孩子把自己写的东西读一读,听完后他很少说哪里写得不好,哪里写得好,而是说“这部分我听懂了”“这部分我不懂”“你想说的是什么意思”。“这部分我听懂了”当然是指文章写得清楚明白,没明白就是语言表达存在逻辑问题,孩子们就会重新组织语言,把话说明白。


由此,笔者想到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微信进行对话的即时性,对于学生写得清楚明白的地方点赞。例如,用上了“打比方”的方法,我读起来更明白了;用上了动词,我眼前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情景;用上表示颜色的词语,我读明白了。对于学生写作模糊不清之处,教师也可以即时询问“这部分想写什么,我一下子没有读懂,能再说说吗”。


借助朋友圈语音对话功能,师生共同探讨,补充修改,调整语序,直到把这部分意思表达清楚。然后,学生进行书面整理。这样,学生对于语言表达又有深一层的感悟。



(三)展示朋友圈,分享习作


微信平台让每个人都拥有即时展示与反馈的平台。作文不只是一份交给教师打分的作业,更是交流思想、充满温度的话语。


写作归根到底是一种交际工具。教师鼓励学生将文章与配套图片发至父母的微信朋友圈,请朋友们“共享”。学生将第一时间收到不同朋友的点赞,更有文学爱好者的评论。有的说:观察得真仔细,花的样子都说出来了。有的说:我家的油菜花也很美,我也写一篇和你比比!有的说:有作家潜质⋯⋯每一个点赞都是学生学习写观察作文的动力,每一句话语,帮助学生领悟表达的技巧。观察习作已成为学生获得成功满足的一种载体,成为与人交往的一种活动,成为一种崭新的游戏。


“互联网+”时代,写作已成为每个人必备的基本方式。发微信,聊QQ,进论坛⋯⋯借助各种APP平台,让写作与学生的精神世界、学习世界、经验世界融合,真正让每个孩子乐于表达、勇于分享。


(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青蓝小学校长、中学高级教师)



~ END ~


文章来源: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》2018年第2期,原标题为《微信平台在小学语文观察习作教学中的应用》

责任编辑:付惠云

微信编辑:李中华



往期荐读

国家级期刊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》喊你投稿啦

何克抗:实现“深度融合”的路径和方法

周玳珈:美国的数字化课堂什么样? | 域外传真

Perfect!玩转平板,实现英语写作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 | 数字课堂

比带孩子去博物馆更重要的,是陪他爱上博物馆 | 家长心得



2018,我们将聚焦以下话题,

欢迎来稿

长按二维码,关注我们
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查看更多!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